今天是:  
首页 > 茶马古道 > >文章内容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窑坪商贸和民俗的影响

康县县志办  石正杰

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

“茶马古道”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茶马互市”,繁荣于唐宋时期以茶叶为载体的边贸的兴起与发展。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嘉陵江、丝绸之路走向青藏高原、关中平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当地少数民族食用。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差发马’即‘金牌差马’制度的历史概况,明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推行“金牌信符”制度。“金牌信符”制度起源于洪武九年。在“金牌信符”制度下,藏族各部必须按“金牌”所规定的数额认纳差发马。所以,“金牌信符”制度下的茶马贸易,是在贸易形式掩盖下的封建赋役负担,具有强制性质。明人杨一清说:“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义不可少。”)的茶叶仅占川茶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其余大部分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纷纷从川藏道入贡。于是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所以茶马古道其实质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即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生活品等在横断山区、秦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公里;第二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北上,经成都、绵阳、广元沿嘉陵江到阳平关。阳平关再分东北、西北两条线,即东北到汉中翻秦岭进中原,西北经略阳、康县(2010年康县文物普查时,在望关乡中心小学房背发现路碑一块,碑文为:“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物记载证据)、武都或天水与丝绸之路相连,再到西亚各国,国内路线全长4000余公里;第三条是从云南普尔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饮到西藏邦达,察阵,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600公里;在三条线路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陕、甘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正如民谚所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冻得抖;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既生动又形象地描述了茶马古道行路难的状况和商运的艰辛。然而,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历程中,用悠扬的铃声和奔波的马啼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从此茶马古道成为一条畅通的经贸通道,同时也是一条经济线、政治线、国防线,把内地和西藏、西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窑坪老街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茶马古道在康县的起点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经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险峻的乔家山,到关沟门后,过寺台、大堡、巩集、越菜籽垭、长坝到望关岔路口。至此,一条路过歇马店、甘泉、翻越米仓山到达武都后可去甘南藏区,或经宕昌走岷洮到兰州,既可达青海和西藏,也可入丝绸之路到西域;另一条沿平洛河北去,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官渡到成县的小川后,从西狭直至西和、礼县、天水一带。康县境内的这两条分支虽小,但却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甘、陕、川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窑坪兴于商业盛于商运  窑坪距现康县城50公里,是甘肃与陕西的交界地。历史上是北方民族入陕、川的交通要道,也是陕、川、甘商品输出运入的主要驮道。古代在距窑坪15公里的七防关(今云台大山岔)设有兵营驻守。《康县志》记载:“据<中国史稿>载,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往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康县1929年建县,之前归武都县管辖)。“明朝末期,陕、川行商陆续定居境内,延至晚清,主要集镇有坐商60多家,解放前夕发展到13个行业696家”。另据《康县文史资料(建国前的窑坪商业)》记载:“窑坪吊坝为最早商市,初仅几间毛庵草舍,集时很短,辰兴午散,交易商品单调,多为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明末开始修建店铺,逐渐形成街道,上街为丝绸纺织业、旅店和酿造业,中街为土产杂货商铺,下街为土纸、山货交易中心“窑坪商业从明末到建国前约经历了570多年历史,街面商贸繁荣,商铺林立;途径的有名茶叶有‘城口毛尖’、紫阳‘陕青’、云南‘窝窝茶’、万源县的‘万子茶’;解放前有丝绸业8家、有名商号10家、无商号经营户31户,从事印染、中西药、旅店、缝纫、饮食等商业和服务业的商户共计116户”。

窑坪,海拔在800米左右,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周边的迷坝、大南峪、云台和陕西省的郭镇、木瓜园等地自古盛产核桃、木耳、土纸、蚕丝、柿饼、毛栗及天麻、麝香、皮毛等物产。最初,窑坪作为农副产品交易点和过往商队的歇脚地,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习俗传播站。一方面马帮在传播外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同时用茶叶、食盐和生活日用品换取这里农产品;另一方面这里的农产品和中药材通过马帮转运至全国各地及南亚、西亚地区。所以,窑坪不仅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更是先进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和民族多元文化传播的走廊。

茶马古道影响窑坪人文建筑  明清时期,随着商运业的繁荣发展,窑坪坐地经营的商户越来越多,部分商户为留住更多的马帮住宿,在建筑房屋时采用不同民族商人的合理建议,室内分隔有序,便于客商休息,同时专门备有货物存放地;室外特地为方便马匹饲养设有喂马石槽、栓马石桩。临街建筑风格统一,墙角采用圆弧而非直角,街面采用石板路。1913年建成的窑坪桥也与街面相铺相成,桥面宽阔,两头石阶平缓,这些都是为了便于马帮行走。

由于茶马贸易属于多民族的经商活动,其文化也是马帮拉来的文化,无论民族特点、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所以,窑坪庙宇就像茶马古道上所有的庙宇一样,既有佛教的特点又有基督教、道教的特征,更有关公塑像坐与其中,这些都反应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商人在漫长的茶马古道行程中复杂的心理特征,一方面祈愿心中的上帝保佑自己的驮队行程安全,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漫长的茶马古道行程中不因宗教观点不同而影响自己行善、积德、做好事

开发窑坪旅游弘扬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说,“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窑坪作为茶马古道在康县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商贸繁荣、建筑分格、民俗特征与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马帮文化成就了窑坪历史文化。所以,发展窑坪旅游必须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为支撑,同样也必须以茶马古道为载体展开;发展窑坪旅游必须把云台白马关、迷坝咸丰塔两个金牌景点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发茶马古道,增加旅客停留时间,促进窑坪旅游经济的发展。

茶马古道对窑坪周边民俗的影响

茶马古道经过康县的路段虽然不长,但对康县民俗影响十分深远。时至今日,窑坪、大南峪、云台、寺台、大堡沿线的面茶即罐罐茶(也称油茶),长坝、平洛、太石的清茶即小罐茶,之所以成为当地有名小吃和传统习俗,都是当年茶马古道线上马帮们创造和遗留下来的。他们从遥远的四川经汉中、略阳到达康县境内窑坪,再经大南峪、云台、寺台、大堡到长坝乃至武都、成县到天水,路途中需要歇气、吃饭、住宿,他们将云南、四川的茶叶用于换取和支付康县沿途农户的饭食和住宿钱。于是聪明的康县农家妇女为了克服茶叶苦涩的弊端,在煮沸的茶罐中加入少量的面和调料,便发明了面茶,即可口又有营养。到长坝经望关翻越米仓山或太石山时,即疲惫又口渴,喝冷水又怕生病,于是马帮和脚户们就身背小茶罐,在山坡上拣柴生火,煮清茶喝,即解渴又解疺,因而,康北逐渐形成喝清茶的习俗。

结论

康县核桃、康县木耳、康县天麻之所以至今名闻四海,与窑坪作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业地位有着必然联系。要在借助媒体力量宣传、开发、保护康县茶马古道文化的基础上,让康县特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旅游要靠文化来支撑。要以康县是全国唯一茶马古道碑刻发现地为佐证,申报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同时,进一步仰仗开发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发展康县文化旅游,茶马古道文化兴则康县旅游兴。


   来源:[康县博物馆]   
上一篇:康县申报“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顺利通过国家民协专家考察组评审
下一篇:最后一页

图片新闻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