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民俗文化 > >文章内容

康县土法造纸实现“非遗”保护

康县土法造纸实现“非遗”保护 ——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生武

\


土法造纸传承人李生武正在碾穰。 马步虎 摄

\

正在纸槽里捞纸。马步虎 摄

\

从纸槽里捞出来的纸。 马步虎 摄

\

正在往墙壁上粘贴纸。 马步虎 摄 

康县讯(通讯员马步虎)在康县大堡镇庄子村李家山合作社,至今还流传着传统的手工土法造纸术,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我们专程来到康县唯一的传统土法造纸地李家山社,在离村庄不远的纸坊沟,远远就听见了“砰砰砰”的声响,一进沟我们发现几位村民脚下有节奏地踩着碓正相互搭配用碓砸穰。在沟里,我们见到了村党支部支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生武。他正驾着一头黄牛围绕着碾盘转圈碾穰,我们向他问起了当地传统土法造纸术的传承和造纸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李生武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传统手工土法造纸的全部过程。1982年,年仅22岁的李生武就继承了父辈的造纸技术,做手工造纸他已经整整干了31年。眼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传统造纸术已被现代工业造纸所取代。为了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尽管村里手工土法造纸的农户由过去的30多户现在只剩下4户人了,但是李生武却没有退缩,始终坚持把文化“非遗”保护下来,并且表示要把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祖祖辈辈传承下去。一位正在纸坊内捞纸的工匠说,土纸在当地主要用于丧葬、祭祀,在农村很受欢迎,他今年发挥一技之长,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农闲时间和女人手工造纸,已经生产土纸3000多刀,收入1万多元。据了解,李家山合作社的造纸作坊是以家庭为单位,男女老少都会做。农活忙了他们在地里干农活,农闲时节就进行手工土法造纸,造纸的工序非常复杂,先要制作纤维料,把构树上的枝条砍下来进行剥皮,经过蒸、浸泡之后,再将皮子进行淹、沤、榨、砸、洗等程序的处理,才能成为纤维料。将皮纤维料和草纤维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配方,再经过筛选、打勾、洗涤制成混合纸浆,在将混合的纸浆配水、加柏树叶子汁后,把造纸料放入盛满水的水槽里面,然后用木棒在水槽里不停的搅拌,直到料在槽里搅均匀为止,然后用竹帘在水槽里来回的摆动,拿起竹帘时一张薄薄的纸就粘在了竹帘上,把帘子反过来将纸粘贴在准备好的平板上,不断重复叠加在一起,再经过粘贴上墙、晒干、揭取下墙、压榨、齐整为成品即可上市出售。在村头的一座房子里,一位妇女正在用笤帚把一张张制作好的纸熟练地往墙壁上扫,并用口一吹就把纸粘贴在墙壁上了。她笑着对我们说,“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这是对传统手工土法造纸术的真实写照。

   来源:[康县博物馆]   
上一篇:康北羊皮鼓扇舞
下一篇:西汉水之畔的民间手艺——雍坝传统铸铧

图片新闻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