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给大家讲故事吧!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孔尚任《桃花扇》——中国有名的以扇子为主要线索的话本,爱情很美,狭义也很美。若有兴趣你百度一下就能看到哦!
1 1 铜扇
文物小课堂 在素有“制扇王国”之称的中国,扇子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实,在殷代扇子最初出现时,并非纳凉之物,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的物品,或者作仪仗之用,是一种礼仪工具。 制作扇子的材质很多,据《西京杂记》记载,到了汉代,人们普遍用竹扇、绢扇来取凉;扇子形式也逐渐增多,如宫廷常见的纨扇(又称团扇、罗扇、宫扇)就是一例。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唐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扇子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的“怀袖雅物”。 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于是扇子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艺术性,并用之于收藏、把玩。这一传统的工艺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