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章内容

康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线上展览▬葫芦形水储方石砚

文物小课堂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红丝石、 砣矶石、 菊花石外,还有 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 铁砚、 瓷砚等,共几十种。
      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 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 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 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对现代人来说, 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此端石方砚,清末民初风格。器表光素无纹饰,打磨精细,砚石质地细腻、润滑,呵气生津,犹如凝脂。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着。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做工精细,实数难得!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康县博物馆精心推出一系列线上展览,让您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逛博物馆。本期为您推出的馆藏精品文物——葫芦形水储方石砚,我们一起来领略精品文物风采吧。
6.jpg
  康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葫芦形水储方石砚,长15厘米,宽8.7厘米,高3.2厘米。长方形线刻装饰,四分之一处为葫芦形水储,墨池上方有小圆坑。此砚石质细腻,造型精致,研墨不滞,发墨快。实用与鉴赏相结合,为清代砚式特点。


   来源:[康县博物馆]   
上一篇:康县博物馆开展文物库房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图片新闻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