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锣鼓草是康县南部农民在地广人稀,农田草荒严重的土地上,为了消灭草荒,争取丰收,人们用互助的形式集体劳作,并把生活中的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按锣鼓节奏,边演唱,边劳动,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欢快、高效的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劳动习俗。
康县锣鼓草是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唱锣鼓草歌,大家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干活边唱薅草歌。表演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曲目有《牧牛打虎》、《八仙图》、《十二枝花》等。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几种。唱词分五字、七字、十字等。薅草时整片推进,一面山自下而上,不论遇上那一户都要依次向前,薅完为止,体现了山里人友善共处,帮贫济困的纯朴民风。同时,群众还可以在锣鼓草的欢乐中得到愉悦的享受,从而驱散疲劳,鼓舞劳动干劲,提高劳动效率。
康县锣鼓草演唱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据环境情景的变化,现编现唱,歌词通俗易懂,富有诗意、情趣横生。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保留了古代劳动活动中的音乐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群众劳作时唱锣鼓草歌,鼓干劲。
摄影:王玉英
来源:[康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