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敬本《论文集》的所有作者及有幸读到这本书的广大读者,一杯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学术茶”。
你轻轻打开的这本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论文集》,缘自一块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石碑:2009年,陇南文化部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残碑,有关专家从可辨识残存的碑文分析,碑记包涵了古代陇南诸如行政地理、茶马贸易、道路交通、关隘兵防等多方面重要信息。碑文“茶马贩通番捷路”首次实证了陇南茶马古道的存在,也使康县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发现茶马古道碑刻的地方。县委、政府对此重大发现十分重视,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迅速将情况上报,另一方面,趁举办第二届采茶节契机,邀请了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等省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于2011年4月28日,适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首届“康县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肯定了望关茶马古道石碑无可比拟的文献及史料考古价值,以及陇南康县茶马古道在联系西北、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所处的重要位置,还收集到了60多篇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我们认为,这本经过认真遴选编辑而成的《论文集》,就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顶尖品质、大众口味”,散发着醇香学术味的“学术茶”。
其次,我们要给生活在康县的父老乡亲们敬上一杯县委、政府关于康县特色产业——特别是茶产业发展的“政策茶”。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这里气候湿润,山川秀丽,物产丰饶,是中国纬度最北的高海拔优质茶叶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气候及生态资源,孕育了康县茶叶无污染,纯天然的高贵品质。近年来,我们引领全县20万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总体发展思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围绕把康县建设成为“特色农业强县、生态旅游名县、绿色食品大县”方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托“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思路,我们邀请国内外商客来康县赏茶景、念茶经、做茶事、会茶友、结茶缘,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康县茶叶先后荣获中国有机茶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C”标志认证,中国国际茶博会“后稷奖”等众多殊荣,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5.32万亩,宜茶区人均茶园面积1.2亩,投产茶园2.7万亩,年产量50多万公斤。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已有4个品牌12个系列获国际国内各项大奖,茶产业已成为康县的朝阳产业。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喝上一杯富农惠农、经久耐泡的“政策茶”。
再次,我们要为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关爱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朋友们,敬上一杯独具康县地域特色的“文化茶”。
或许,你久已习惯了喝饮绿茶、花茶、清茶、普洱茶,但你不见得就喝饮过我们康县的面茶、油茶、罐罐茶;或许,你早就知道了西南茶马古道、西北茶马古道以及陇南境内的武都道、阴平道,但你却不见得完全明了联系着那些著名商贸通道的重要节点,正是我们康县的窑坪道、望关道。
康县自古是白马氐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商贸的交流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因之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地域特色的康县文化。不必说康南奇异婚俗男嫁女,也不必说康北木偶戏唢呐;不必说平洛古城守望关,也不必说兰皋驿羡窑坪茶……无需赘言,仅本《论文集》涉及到康县茶马古道之历史文化就已丰硕之极,因为,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事实上,茶马古道作为康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茶马古道遗迹、遗俗等,无疑都是多民族民俗文化交流、融合在康县的珍贵遗存,是康县多元文化的DNA。因之,只有最关心、关注、关爱它的人们,才能品评并享受到它“神秘原始、古朴稚拙”的地域文化神韵,这是一杯我们恒久地欢迎大家来康县观光旅游、感受康县独特民俗风情的“文化茶”。
千里欢聚因茶缘,三敬香茗赞康县。
是为序。
中共康县委书记 王 钧
康县人民政府县长 文元旦
2011年7月12日
康县人民政府县长 文元旦
2011年7月12日
来源:[康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