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
当太平军遇上茶马道
——探秘康县茶马古道
结构大纲 该文档内容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内容以获取商业利益,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保留商业起诉权利。
第一集
Episode 1
太平军
公元一八六四年九月一日,甘肃窑坪白马关忽现大队军马,从远处飞驰而来,浩浩荡荡,一路闯关西去。飞扬的尘土久久未能散去,村民们早已目瞪口呆。远去的行队中似乎还可见那面巨大的方形绸旗,“太平天国”四字迎风飘展。那时太平天国的天京都城为清兵所破已有月余,这大队的人马又是从何而来,为何会出现在白马关?
领兵的正是太平天国的启王梁成富和昭武王蔡昌荣。他们奉命西征,虽然天京已破,但仍誓死不屈,率领手下残部转战陕甘一带,以求寻机再起。此刻,他们刚刚撤离陕西,借道白马关进入甘肃。前方目标是——阶州。太平军深得陕甘人民的拥戴,一路走来所剩无几的队伍已壮大到三万余人。兵多将广的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阶州。顿时,清廷大震,迅速调集四川、甘肃、陕西等多路军马进行围剿。
一八六五年六月六日,一个悲壮的日子。那一天,阶州城内的太平军已经被数倍兵力的清军围剿了整整九个月。阶州城内,几乎弹尽粮绝。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数十门大炮城外直轰,阶州城破,大多守城将士壮烈牺牲。
但仍有一小部分太平军将士趁乱突围而出。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匆匆选择了向东逃去。东边便是他们初来阶州时所经过的窑坪、白马关一带,现属陇南康县。
这里山峦重叠,交通极为不便,但却正好便于隐藏。逃亡中的太平军将士一路披荆斩棘。放眼望去前面尽是悬崖峭壁。不知走了多久,肩扛的旗子早就扔掉了,手中的大刀长矛也终于拖不动了。一个个东倒西歪、困乏交加之际,突然眼前的山谷中隐隐现出了一条小路……
如此偏僻艰险的地方怎么会有路?它通向哪里?
这藏匿于山峡沟谷中的一条条小道,曾经走过河州的回族脚户,也曾经走过从事茶马交易的商贩。
曾经,茶马商贩们走入康县的群山中,打破官方垄断的茶马贸易,为自己谋得一份生计。康县的群山掩护了这些来来往往的身影,这些曲曲折折的古道也印下了他们求生存的足迹。数百年后,为求生存同样遁入这群山中的太平军残部,他们也在这里获得了一线生机。
第二集
Episode 2
茶马道
陇南康县地区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巴山以北,嘉陵江上游,处在陕甘川交界的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古代,无论从南向北还是从东向西,途经康县进行商贸往来,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选择。
康县的山川地势为古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商周时便是秦巴重要通道;东汉时期,陇南的古驮道由于古人活动和货物往来就已经存在。在战乱众多、灾害频发的古代,康县凭着道路的便捷通畅,为商贩的通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众多的物产和淳朴的民风,为往来过客提供了物质和人文的保障。
茶,看似一片小小的树叶,却是西北游牧民族必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并因此承载过重大的政治使命。中央政权与西北民族开展的茶马贸易最早见于唐书记载,其后渐从民间商贸转为官方边陲要政。
北宋灭亡后,由于朝代政权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部族政权扩张战事的不断引发,切断了古驮道的通途,却促进了西南茶马古道的快速形成。
康县连接的陕甘地区从两宋时期就已是大规模茶马交易的发生地。陇南,南临四川与陕南这一茶叶主产区,北上可达河西走廊,临近茶马场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茶马互市的集中地带。明廷在陇右地区设立三个茶马司,负责管理茶马交易事务。四川的茶叶先由四川茶盐都转运司运至汉中,再由汉中运到秦州(今甘肃天水)。
来来往往的车流、马队与脚户们,总要有歇脚停息的地方,而南来北往的货物也要有个集散中转的场所,于是随着茶马贸易的繁盛,康县窑坪作为陕甘川交界地带的陆路码头,渐渐繁兴起来。曾经的窑坪,店铺林立、商队成群,南北货物西行北上,脚夫马队川流不息,其中往来的货物除了茶叶,还有各地的土货特产。
那是茶马贸易的黄金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政府监管最严格的时期,一套完整的官方茶马之法开始出现。
从种茶、出茶、运茶、贮存的茶仓、巡茶的御史到分理的茶马司、验茶的批验所,虽有十分严格的管理和严厉的处罚制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茶马私贩始终是一个令明朝政府格外头疼的问题。为了能够避开繁琐的手续,从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中省下一点微薄的收益,来往于茶马商道上的商旅脚夫不得不铤而走险。政府垄断与民间走私的两相争斗从明初一直持续不断。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吏治腐败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茶马交易也日益废弛,西北地区首当其冲。宣德年间以后,私贩茶马之风愈演愈烈。眼见朝政税收大量流失,茶马之政渐渐废弛,担任巡茶御史的刘良卿终于坐不住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巡茶御史刘良卿上奏朝廷,痛陈茶马私贩的弊处,要求朝廷立即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民间走私。刘良卿所奏,得到户部尚书梁材的赞同,朝廷决定加重监察与刑罚的力度,以禁绝茶叶走私。
很快,大大小小的警戒告示贴满了茶马道上的市镇街巷,各种石刻的警戒碑铭也在关口要道纷纷立起。
这次明廷显然下了决心整治茶马贸易,从临洮、河州到兰州、西宁,各西北通藩要道都增派了重兵,昼夜严加把守。从陕西略阳经罝口、窑坪、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七防关),翻乔家山到关沟门后沿西汉水经河口、李山、毛坝、太石,进入武都县境内的道路,一向作为秦蜀茶马古道的支线商道,也是此次监察防备的重点。官府在这条道路的险要关隘处增设了重重关卡,凡往来商贩都要通过关卡,接受检查,缴纳税费。
但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多得是不为人知的深山峡谷以及深山峡谷中由往来商旅开凿出的偏僻小路。私运茶马的茶马贩,为了逃避检查,走的都是这些没有设置关卡的峡谷小路。它们遍布各处,隐藏于深谷之中,防不胜防。这些路被朝廷称为“通番捷路”,也正是这些山间小道为勤勉求生的商人和民众打开了一条条生路。
清朝统治巩固后,西北安定,蒙、满、藏各边疆民族和谐共处,茶与马终于卸下了其身上担负的政治和军事重负,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官茶垄断贸易也走向了终结。
官营的茶马贸易废止后,民间的茶马贸易开始重新活跃起来,成千上万辛勤的脚户、马帮和背脚子行走在这条茶马古道上。
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废止官营茶马贸易,直到1955年,脚户的马帮和背脚子于高山深谷中的茶马古道上蜿蜒穿行二百多年后,才完全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
茶马古道,不仅是古代西部各族交通和贸易的特殊形式,而且也是古代西北、西南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迁徙交流,民族融合的通道,中原农业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西南商业文明在此相互碰撞与推进;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商贸交易,不仅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延伸了各自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各自精神世界,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也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众多少数民族思想交流和传播的载体。
多元文化特征,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彩多姿的文化走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成为古道上民俗文化亮丽的奇葩。
康县人民淳朴、自强、包容、开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创作阐述
2009年,陇南文化部门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了一块残碑。碑文所刻约49字,其中“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仍清晰可辨。这一中国考古界的新发现,使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茶马古道”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滇藏、川藏古道之外,尚有另一条重要的线路:秦蜀茶马古道,这条道曾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商道。“茶马古道”的地域概念随之从西南地区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与此同时,陇南康县作为全国唯一茶马古道碑刻发现地,一条条消隐于崇山峻岭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也在探寻中再次浮现。为探寻古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我们也沿着前人留下的道路走入了康县……
据碑文考证,康县发现的这块刻有“察院明文”及“茶马贩通番捷路”文字的茶马古道石碑就是明朝前后颁刻的,它所见证的就是这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官方垄断与民间私贩两相争斗的风云历史。
走进那茶树遍布的山水间,仍可见那山间的磐石古道与那河上的龙凤廊桥,也可听到那沿道传来的打锣鼓草歌与木笼歌,沿着那悠长的古道似乎仍可寻见那从历史深处传来的飘渺的茶香……
此行我们为探寻一百多年前消失的太平军而来,但茶马古道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收获与惊喜。在这条比太平军更早就已经出现的古道上,我们仿佛能看见先辈用自己的脚板一寸寸丈量着这条隐秘而艰辛的茶路。
一路走来,所看到的不仅有太平军曾经用过的战鼓等文物古迹,还有许多动人的民间歌谣与传说。一路走,一路听,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群仍然没有绝望的太平军将士沿着深山中弯弯折折的小路一路走去,这些小路伸向了不同的方向。每一个交叉口,都见证了不断的告别与选择。一位年轻的太平军战士沿着其中的一条路走到了一个安静的村寨。疲惫不堪的他敲开了一扇门,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
我们的纪录片,希望用镜头呈现:山川秀美的康县和那大山里的民众再次敞开怀抱,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远道而来的路人,使其得以在此停留、生存与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