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茶马互市”,繁荣于唐宋时期以茶叶为载体的边贸的兴起与发展。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嘉陵江、丝绸之路走向青藏高原、关中平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当地少数民族食用。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1]的茶叶仅占川茶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其余大部分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纷纷从川藏道入贡。于是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所以茶马古道其实质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即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生活品等在横断山区、秦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公里;第二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北上,经成都、绵阳、广元沿嘉陵江到阳平关。阳平关再分东北、西北两条线,即东北到汉中翻秦岭进中原,西北经略阳、康县(2010年康县文物普查时,在望关乡中心小学房背发现路碑一块,碑文为:“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物记载证据)、武都或天水与丝绸之路相连,再到西亚各国,国内路线全长4000余公里;第三条是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微软用户1] 、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阵,隅[微软用户2] 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600公里;在三条线路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陕、甘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正如民谚所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冻得抖;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既生动又形象地描述了茶马古道行路难的状况和商运的艰辛。然而,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历程中,用悠扬的铃声和奔波的马啼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从此茶马古道成为一条畅通的经贸通道,同时也是一条经济线、政治线、国防线,把内地和西藏、西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经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险峻的乔家山,到关沟门后,过寺台、大堡、巩集、越菜籽垭、长坝到望关岔路口。至此,一条路过歇马店、甘泉、翻越米仓山到达武都后可去甘南藏区,或经宕昌走岷洮到兰州,既可达青海和西藏,也可入丝绸之路到西域;另一条沿平洛河北去,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官渡到成县的小川后,从西峡直至西和、礼县、天水一带。康县境内的这两条分支虽小,但却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甘、陕、川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一、一条余音缭绕的狼烟古道
康县境内茶马古道遗迹,是先有路而后有名。借用鲁讯先生的一句话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根据史料记载,康县自古生活的土人主要是白马[微软用户3] 、氐、羌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他们主要以小手工业和商业赖以生存,由此,商贸流通也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无论是以物易物,还是以茶易马,他们必然要选择一条路,要通过道路来达成交易的目的,而作为有游牧习惯的少数民族居区,马匹交易显然是存在的。在道路的选择上,首先会选择平坦易行、人口密集地区,才能使贸易的效益最大化。当他们走出了路之后,在这条路上会发生怎样的战争和贸易是谁也没办法左右的。
康县这条道路的形成有它多方面的因素,从地理形势上的因素分析,康县地形特殊。古代一直称“甘肃地理形胜”,所谓“形胜”,是在地理形势上占优势,那么,作为“形胜”之地,用兵家的眼光来看,有它独特的战略意义。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康县在秦巴之侧,是陕、甘、川三省接壤地带。巍峨险峻的秦巴两大山脉横呈在甘陕之间,而康县境内恰恰是这道天然屏障上最为平坦的一处隘口。自古甘肃就是番邦与中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纷争的天然防御线,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陇南各县被争来抢去,“东晋后城为杨氏所据,真所置旋得旋失,不能长有也[微软用户4] ”,这说明康境是春秋战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边防要地,长年狼烟四起,军事意义突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据记载,“前秦有武都县云有白马关戍,似在兰皋之间,当既今之白马关”[微软用户5] 。戍即兵防所在地,说明前秦时期康县境内就设兵防,既然当时就设有白马关戍(据考,当时白马关戍只是住兵所在地,并无城池建设),那么现存的古道遗址在前秦时期作为一条兵道它是肯定存在的。《县志》云:“将利故郡兰皋旧镇(今康县大南峪)山川云远,屯戍星罗,外则控制羌戎,内则保障秦陇,孔明据之以伐魏,吴璘缘之以御川,实秦蜀之咽喉,为甘南之要镇”。《甘肃地理形势》云:“派于犀牛边陲,雄藩扼羌要镇”。《通志》记载:“县东七里半,即古七防关,北为濁水,成南为白马戍,东南为兰皋镇,宋绍兴间,金人窥蜀,吴璘由七防关出祁山,即今县东之大山岔,明设巡检司,今裁”。其实一句“屯戍星罗”也可以说明古代康县境内的驻兵情况和战乱之况了。由此可见,康县的茶马古道原形应该是一条兵家之道,兵防主要设在七防关,这里东过窑坪直指汉中,南经郭镇、两河、燕子砭、阳平关进入四川,北过乔家山、渡口、通西峡接西和、礼县、天水,西经望关、武都直插甘南连通青海。从这些方面来看,《吴志》称此地为“秦陇之咽喉,川陕之关键,原为戍兵要隘”,完全能够说明这条路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它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战略意义也不难突显出来。
二、一条承载历史命运的商贸古道
秦时成都为第二大商业集聚地,输向周边地区的主要商品除了有铁器、蜀锦、漆器、井盐和奴婢,还有就是茶;同时,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及甘肃甘南藏区少数民族把大量马、牛、羊、皮革制品甚至彼此械斗征战掠获的奴婢等,也要向成都倾销。在这个时期,秦人(今西河、礼县、天水部分地区)主要以养马为业,而且主要以养战马为主,秦统一六国后,这些战马就成了商品,秦人主要是用马匹和周边地区的各个民族进行交易,如果出东南到汉中,帅需要经过成县西峡、小川、康县渡口、七防关、窑坪入汉中。当然也有可能汉中的粮食、锦段、茶叶等特产由汉中客商运输到窑坪就和秦人及氐、羌人进行了交换,所以形成了窑坪的古市场,从至今居住在窑坪的几十户人家中就有大半的住户来自十四个省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也有汉中客商将茶叶等商品用马帮驮运到西礼县[微软用户6] 境内交易,盐关的骡马市场应该就是这条古道的产物。不论是那种可能,只要是把陕南的茶和甘南、青海、西礼[微软用户7] 等地的马匹作交易,必先经过康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汉司马迁在蜀中各地考察时,发现陕甘川交界地区的略阳、康县、成县境内道路艰险难行,为了便于货物流通,在各边塞地区修建了栈道,据史书记载,当时栈道“四通八达、无所不通”。 汉武都郡太守李翕,见“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常使客商进退两难。这位爱护百姓,为官清正的太守为了方便过往客商,亲临视察路段,命令衡官随从,发动百姓整修了西峡(今成县境内)栈道。同时见沮县(今陕西省略阳县)通往散关(后曾称之为七防关,今康县云台镇大山岔)之路,是益州通往凉州的要道,途中析里(今略阳县徐家坪附近)之地,有一长约三百余丈的险崖,行人沿崖壁木桩排板栈道行走,惨事常有发生,便令其下辨人仇审(管山林的官员)负责,督促民众修建了一座析里大桥。并修整加宽了散关通往略阳县境的故道。这件事的发生显然与康县现在要考证的这条茶马古道是分不开的。康县作为汉武都郡的辖区,栈道的修建也是必然的,凭现存于陕西略阳的《郙阁颂》和陇南成县的《西峡颂》分布在康县这条栈道的两端,就充分说明这条商道无论后来被称作茶马道还是牛马道,在西峡栈道修建的同时,也修建了康县段栈道,它应该是后来茶马道的雏形,而这条古道在当时已经承载了马匹、茶叶、锦段等商品的交易。因为这条栈道向南过小川、化垭到关沟门古渡口,进入现在康县境内到大山岔(古散关、后曾称七防关),向东到大南峪(古兰皋)、窑坪、木瓜院,进入陕西。说明这条路在李翕修整前就有人行走,而且是一条捷路。
三国诸葛亮治汉中时,康县属蜀辖地,虽然战乱纷争,但在力所能及地区,商业购销也是自成体系。当时商品主要有锦、马和茶叶等。据《略阳志》记载,诸葛亮为了巩固边防,实行了以茶戍边、联羌抗魏的策略,用相当数量的茶叶、锦缎换取西北游牧民族的马匹装备自己的骑兵,这条古道在军事上、商贸流通和民族融和上充分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因受陕南地区的影响,与宁强[微软用户8] 至今有插花地带的康县两河以及与其接壤的阳坝在当时就已经开始零星种植茶叶,到唐宋时期,康南已经成为康县茶叶的主产区。
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稳固边防,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因常年食高脂肉类食品,茶叶作为有助脂肪消耗功能的食品,需求量相当大,鉴于双方的需求互利,朝庭适时地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少数民族换马,把茶马交易推向了高潮。《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说的就是当时以茶易马的状况。当时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但在陕西汉中地区并不是完全通过丝绸之路来贸易,主要是把汉中、安康产的茶叶作为以茶易马的首选,通过康县境内,直入甘南,再到青海,为唐王朝换回纥马。
北宋时期,茶马互市之间的高额利润进一步促成了茶马古道的形成。从四川运往甘肃、青海等地区茶马场的茶叶达到3000万斤,并规定名山茶只能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到15000匹以上。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关隘尽失,栈道阻塞,曾被荒废。宋亡后,元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地恢复栈道,兴修驿站,这些驿站的修建进一步对已经形成的商道进行了巩固。这个在马背上得来的王朝骑兵马匹的问题并非主要问题,而是把商贸集中在籴运粮食上。作为战略要地的陇南,茶马互市尽管没有因王朝的换代而颓废,茶马交易被庞大的粮食交易和日常用品交易所替代,但这条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三、一条传承文明的茶马古道
《明史·茶课》云:“番人嗜乳酸,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犹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
胡小鹏《茶马互市》一文中指出:唐宋以来的茶马贸易,主要是在甘肃地区,与藏族之间进行的。陕川是我国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经专家考察、考证、研究提出,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李刚说:“陕甘茶马古道,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陕甘茶马古道、康藏茶马古道和滇越茶马古道中,陕甘茶马古道是最早的。”明洪武三年,明政府在陕甘正式实行茶马交易政策,洪武五年就在秦州、河州、西宁设立茶马司,正式开通官办茶马古道。2009年文化普查时,康县望关发现了半截明代石碑,此碑证明了在明朝之前这就是一条茶马道,而且是一条唯一有石碑佐证的茶马古道。
近几年来,因古道研究专家们证实,西南的茶马互市最早期应该是唐宋时期。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在于唐太宗贞观时期,国势强盛,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居于西藏的松赞干布又十分羡慕唐朝文化,贞观八年,首批派使来到长安,唐也派冯德回访吐蕃,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汉、藏之间才有了经济、文化上的正面交流。而且从方方面面来考证,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羌族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战略上的倚角之势,相互牵制、相互依存,而且在茶叶和马匹等物产上也是互相交换互相补给。到唐宋时期,茶叶完全由国家专营,用于换取马匹,经历了风雨沧桑,康县古栈道正式成为茶马古道,它比西南茶马古道的历史更为悠久而厚重。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是陕南到甘南藏区乃至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距离上最短的,几乎是一条直线,比之北部过秦岭,向南经四川再到青海地区,既有距离上的优势,也有地势上的优势。康县段处于陕甘栈道的中间,向西北途经略阳、康县、成县西狭,向西南途经康县、武都、宕昌、甘南,承接了这一段茶马古道的空白,从逻辑上讲也是存在的。
从民族文化上看,陇南是氐、羌族人的后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曾在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联系氐、羌人和这些美丽的诗句,不难看出,在这个地区,氐、羌族与汉族之间的茶马交易是一种必然,这里必然也会产生一条以茶易马的通道。也就是说,为了生存,茶马互市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商贸通道,存在是合理的。
从生活习俗上看,康北有喝油茶、面茶的习惯,康县全境内有“客来敬茶”之礼俗,“客坐设茶”、“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行道”、“进门一杯茶”的待客礼仪和逢年过节煮清茶敬神、祭祀的习俗。作为一个不经常吃奶酪、喝牛奶、吃牛羊肉的地区,要形成这些习俗,应该就是茶马古道文化在康县的沉淀。对于康南而言,我认为种茶饮茶虽然是受了陕南自古种茶饮茶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受了茶马古道的影响,喝茶的习惯也就一直传承至今。
沿康县的茶马古道诞生了不少的村落和集镇,发展了康县的教育、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直到二战期间,也是一条集军事与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主要干线。而现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发展,路是越修越宽、越修越多,古道已经被废弃,甚至不见一点踪迹。当发现了石碑之后,也只有用它来研究康县自古就厚重的文化和充分挖掘它的价值,而不可能再现古道风采了。
[1] ‘差发马’即‘金牌差马’制度的历史概况,明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推行“金牌信符”制度。“金牌信符”制度起源于洪武九年。在“金牌信符”制度下,藏族各部必须按“金牌”所规定的数额认纳差发马。所以,“金牌信符”制度下的茶马贸易,是在贸易形式掩盖下的封建赋役负担,具有强制性质。明人杨一清说:“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义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