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西番之间以茶叶和马匹相互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人文历史最丰厚,自然风光最壮观的旅游线路,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茶马古道碑
2009年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康县望关发现的记载有“茶马贩通番捷路”文字的石碑(即茶马古道碑),根据碑文中“茶马贩通番捷路”的理解,陇南市委党史办罗卫东认为这里所说的“通番捷路”并不是指陕西略阳经冝口、窑坪、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乔家山到关沟门后沿西汉水经河口、李山、毛坝、太石,进入武都县境内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是秦蜀茶马古道的支线商道,是一条官方确定的“大路”,官府在这条道路上设有许多关卡,如七防关、黄柏关、盐茶关等,驻防有兵士,凡往来商贩都要通过关卡,接受检查,缴纳税费等,不存在私运偷贩问题。而茶马贩私运茶马,为了逃避检查,走的都是没有设置关卡的深山峡谷小路,即永乐皇帝圣旨“陕西、四川地方,多有通接生番径行关隘与偏僻小路,洪武年间十分守把严谨,不许放过叚疋、布绢、私茶、青纸出境、违者处死。”[1]中的“偏僻小路”,也就是碑文中所称茶马贩私运茶叶通番的“捷路”。这条“捷路”路线为:从汉中运茶至略阳,经横现河、郭镇、王坝、嘴台,翻黑马关到长坝,再到望关,即今略(阳)武(都)公路路线。从望关分路,一路经歇马店、甘泉、翻米仓山、到达武都后可去舟曲、迭部,或经宕昌走岷洮到兰州,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一路沿平洛河北去,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至成县,或经昌河坝到礼县、岷县,直至陇右番区。自横现河至望关这条路,在当时不属官府规定的商道,没有设置关卡,属于偏僻小路,又是捷径,符合茶马贩私运茶马的条件,因此,这条路就是碑文中“茶马贩通番捷路”的“捷路”。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除了西南的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外,从四川、云南通往陕、甘地区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明、清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西藏番地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上世纪末人们根据历史上的茶马贸易所提出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地茶叶同番地马匹相互交易的商道。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定名为“茶马古道”。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由此,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了国内一大文化热点。
对于茶马古道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最初,研究者认为茶马古道只存在于中国西南部分地区,认为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三省,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川藏道以今四川雅安为起点,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通过十多年来的研究,人们对于茶马古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近年来四川的一些研究者就认为,成都是茶马古道的中心。他们认为茶马古道以成都为中心,分南、西、北三条干道连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除川藏、滇藏道外,还有川滇道和岷山道。川滇道以邛崃为起点,经雅安-汉源-西昌-云南大理-丽江等地,有多条干道、支道、小道,连接彝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自汉代以来一直沿用,秦汉称“灵关道”,唐代称 “青溪道”,明清称“建昌道”。
岷山道由今都江堰市出发,沿岷江河谷而上通往甘肃、青海,也称“川甘青道”,主干道在松潘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在九寨沟又分为两路。岷山西路: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若尔盖-甘肃省迭部县-临潭县-唐蕃古道。岷山东路: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甘肃省文县、武都县、成县、舟曲县、岷县。西山北路:都江堰、汶川、茂县、黑水、红原、青海。西山南路:都江堰、汶川、理县、马尔康、红原、青海。
这个观点将茶马古道的范围扩大,由以前的川藏、滇藏两路,又增加了川滇、岷山两路,应该说,这是茶马古道研究上的新成果,也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观点虽然符合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但却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实际上,以上观点只重视了汉、藏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而忽视了汉、番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只看到了四川、云南通往西藏、青海地区的茶马古道,但忽视了四川、云南通往陕、甘乃至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古道。因而,这个结论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除川、滇、藏、青四省区外,在陕西、甘肃及宁夏地区都有茶马古道,或者说在整个西部地区都分布有茶马古道。洪武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2]
除了西南的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外,从四川、云南通往陕、甘地区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道茶马古道,因其主要沿嘉陵江而行,也可以称之为嘉陵江道。茶叶从成都启运,经绵阳、昭化、广元,集中到汉中,再由汉中运至略阳、徽县、秦州,然后分路运至陇右、青海番区,这条古道,是干线,属于茶马古道的东道。这条古道在宋、明、清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西藏番地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而不是一条普通的贸易商道,在茶马古道研究上,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二、秦蜀道
秦蜀茶马古道(简称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秦蜀道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明代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其次为陕西汉中,秦蜀道承担了运送茶叶和输送马匹的主要任务,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
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四川和陕甘地区茶马交易历史十分悠久。四川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和开展茶叶贸易的地区,西汉时蜀地普遍种植、销售商品茶,饮茶成为时尚。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寓居成都安志里的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在其《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微软用户1]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这是文献资料中关于卖买茶叶的最早的记载。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而与蜀地相连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食牛羊肉,需要饮茶消除油腻、清热去燥。因此,茶马互换就有了基础。特别是在三国魏蜀交战时期,大量蜀国将士长期转战陇右地区,茶叶进入陇右也是合乎情理的。在隋唐以前,四川茶叶进入西北的主要通道就是沿嘉陵江而上,到汉中后再经青泥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等蜀道分路进入陇右、关中地区。因此,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
秦蜀道茶马古道的经行路线在《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六《梁端肃公(梁材)奏议五(疏)》之《议处茶运疏》中有详细记载:“自汉中府南郑县起至略阳县止,陆路三百里。每篦给银一分二厘。共该银一百三十两一钱二分八厘。略阳县至白水江路一百二十里。一船可容千篦。每篦给银二厘。共该银二十一两六钱八分八厘。白水江下船陆路至徽州七十里。每篦给银三厘。共该银三十二两五钱三分二厘。通前汉中府至徽州俱属关南道地方。徽州至秦州陆路,每篦给银一分,共该银一百八两四钱四分。秦州至巩昌陆路,每篦给银九厘,共该银九十七两五钱九分六厘。通前。自徽州至巩昌,俱属陇右道地方。”这里记载的虽然是脚夫的运茶费用,但也详细记录了秦蜀道运茶线路及里程,是确定秦蜀道为茶马古道干线的重要文献。
[1]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六《梁端肃公(梁材)奏议五(疏)》之《议茶马事宜疏》。
[2] 《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茶法》“洪武初,定令:凡卖茶之地,令宣课司三十取一。四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余株。四川巴茶三百十五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一,以易番马。’(上)从之。于是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