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丝绸之路”的学术命名,虽与丝绸贸易关系甚大,但绝不仅仅限于丝绸的交换,而是涵盖了丝绸之外的其他大量的货物的运输贸易,“茶马古道”也是一样,“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货物,也不仅仅限于茶叶、马匹的运输、交易,“茶马古道”是古代以茶、马贸易为主的交通运输道路,“茶马古道”涉及地域范围也不仅仅限于西南地区的马帮运输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而是包括广大的西部地区分布的内地茶叶运往藏区以茶易马的往来道路[1]。在这些道路上的凡是与茶马贸易有关的涉及茶叶的生产加工,马匹培育,茶马运输,茶马互市,茶马集散地等各个环节的所有的古遗址、古城址、古道路、古驿站、古关隘、古桥梁、古渡口、古摩崖题记、古碑刻、寺院(遗址)及石窟寺等各类文物点,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作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其涵盖传统文物的方面甚广,这些相关的各类文物“点”串起一条日益清晰明朗的“线”,其沿途所覆盖的广大的历史文化区域,也就是这些文物点所辐射的区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分布的“面”,这个点--线--面的逻辑关系,就是文化线路遗产构成的一般关系。
西部地区的甘肃、青海、西藏地区,虽不是茶叶的产区,但确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区,历史上也是马匹培育的主要基地之一,甘肃与青海、西藏地域上相连,历史就是与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紧密相连的地区之一,从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上就决定了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位置。西北地区是宋、明时期以来官方茶马贸易经营最大的地区,茶马司、马场、卖茶场的设置,成为茶马互市交易的主要集散地。无论是从川、陕运输到茶马司的以备易马的茶叶,还是西部诸番从各地长途赶运马匹到马场或茶马司换运回茶叶,其来往所走道路及其所辐射的区域,无疑就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所以说认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主要是青藏、川藏和滇藏线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是忽视了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茶马贸易中担当最大的茶马交易集散地区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没有足够重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中的川甘、川陕通道及青唐路的客观存在。当然这种忽视或者不重视有其客观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的不深入或者说是研究者只是单纯从交通史的角度孤立地去考察,很少有人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去系统、科学地审视这些文物点,没有深刻挖掘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茶马古道”所呈现的各文物点间所勾连起来的点—线—面的内在关系。
甘肃的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地区的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有关联的文化遗产自然就很丰富。历史上在茶、马运输交易过程中的来往所经道路,自然就是“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考察这些遗留下来的各种相关的历史遗存,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的记载来研究,就会越来越真实地复原“茶马古道”线路遗产的本来面目。
一、陇南到甘南、天水的茶马贸易通道(经康县、宕昌、武都、西和县境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新发现的重要文物点中,陇南市宕昌县有一处通北口崖墨书题记[2],位于甘江头乡甘江头村,东临黄家村,南临甘江头,西临岷江,北临曲关山。墨书9行,因崖面不平,书写随意,布局不整,每行字数不等,自右至左为:
大明岁次庚午年/
岷州管辖临江里地名洞冰后尖佛嘴/
边踩人马难过/
近蒙/
三司老爷过往/
该宕昌地方旧地/
地方总甲黄世龙/
带领众人开斩阶州□伦/
明嘉靖二十四年
题记写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意表述了嘉靖二十四年冰冻后,通背口尖佛嘴道路狭窄,人马难过,总甲黄世龙带领众人开山修路之事。(图1:通北口崖墨书题记)
通北口崖这处明代嘉靖年间的墨书题记,位于岷江向南汇入白龙江的宕昌县城——亭镇——两河口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陇南到甘南藏区的茶马贸易通道上,是川茶(也可能有康县本地产茶)北上进入藏区的必经之地。题记内容中提及的地方总甲主持修路,而且有“三司老爷”过往,“三司”即都察司、布政司、按察司,明代实行全国“两京十三布政司”15个省,每省分置都察、布政、按察三司的制度,甘肃陇南明代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所辖。“三司老爷”即陕西省的三司官员,可见绝非一般的小修工程,一定是有官方授意下的新修开路事务,所修道路在当时肯定是重要的官道之一,也无疑就是茶叶流通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中,康县文化馆的普查队员发现了望关茶马古道遗址[3],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约100米处的石猫梁上,一条在石山上开凿的小路呈东西走向跨越石猫梁。调查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的残碑石一块,其文字信息直接明朗地点明是有关通往番区的茶马贸易便捷道路,加之现存的古道遗址的存在,是关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最直接证据,无可争辩,成为甘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可惜该碑仅存碑体上半段,宽70、高90、厚18厘米,所幸残碑文字迹大部可辩。阴刻楷书,约49字,其中:首题,横书“□察院明文”,正文,竖书7行,现残存每行7-8字,辨识为:
□巡按陕西监察…/
示知一应经商人等…/
茶马贩通番捷路…/
旧规诸察俱许□…/
□有仍前□便由…/
官兵通□□放者…/
□□
图2:望关茶马古道遗址 古道 图3:望关茶马古道遗址 残碑
从可辩碑文初步分析:这是朝廷有关机构颁发的类似“告示”性质的文书,告知沿途过往望子关的茶马商贩,要接受驻关把守官兵的检查才能放行等,同时也从碑文中明确说明康县望关是茶马互市与藏区通商的便捷通道。事实上,望关自古以来就是商旅要道和重要关口,其地名特征也表明了其历史上重要交通要道和关隘的地位。该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西北至西南茶马古道的线路走向和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依据。(图2:望关茶马古道遗址;图3:望关茶马古道遗址残路碑)
康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自古属交通要道。康县南部自古产茶,种茶历史悠久,阳坝镇太平村至今还存活着一株千年茶树。通过对望关茶马古道遗址所在地理位置的初步分析判断,康县望关是茶叶贸易北上秦州、西进藏区的“茶马古道”支线的中转站:
一条是北线:
沿康县望关——平洛镇(中寨古镇——团庄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太石(沿西汉水北上,经仇池山西侧)——大桥(西汉水南岸峭壁,鱼洞峡古栈道)——石桥——礼县城——盐关,或者是:望关乡过平洛镇---翻越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西峡古栈道——成县城——纸坊镇——石峡镇(沿石峡河北上,唐开元年间“新路颂摩崖石刻”)——西和县城——石堡(北魏开凿法镜寺石窟)——长道镇(古长道县)——盐官镇(盐关),进行茶、马、盐等商品交易至天水。
这条古道就是接续唐宋时期的洮、岷州至长安商贸古道的南道:马务堡(今马坞乡)向东南经今礼县再折向东北经祁山堡、盐关(今盐官镇)到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此道在西和境内分作东、西两道,中间以仇池山、西高山两高山左右分隔,在两山之间是洛峪河,在洛峪河和石峡河之间的西高山的八峰崖上,有唐宋时期以来开凿的八峰崖石窟寺,八峰崖对面即为著名的仇池山遗址。西汉水峡谷中的鱼洞峡栈道遗址和石峡河岸的新路颂摩崖石刻,分别位列东西两条河流峡谷中的古道沿线,分别印证了东、西两条古道支线的存在。
鱼洞峡栈道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乡河口村牛儿台至赵沟段西汉水的峡谷中,在西汉水南岸峭壁上,残存栈道孔3处,共63孔,一号栈道处49孔,距水面0-2米,方形孔,孔径20厘米左右,孔间距50-80厘米;二号栈道处14孔,距河面约3-4米;三号栈道处孔眼因距离远,暂时无法估计。栈道始建与废弃时间不详,木制构件已毁。现已在栈道对面的悬崖峭壁上新开辟了公路龙昌路(大桥龙凤至武都昌河坝)。鱼洞峡,在河口村牛儿台自然村,隔西汉水北岸为仇池山脉,杜甫在秦州杂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宋老白云边。”中提及“神鱼”,“神鱼洞”因而出名。也提及“仇池”,即指隔西汉水的仇池山遗址。鱼洞峡古栈道的发现,为研究西和大桥地区古代河流、道路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资料。(图4:鱼洞峡栈道遗址)
图4:鱼洞峡栈道遗址 桩眼孔 图5:新路颂摩崖石刻拓片
新路颂摩崖石刻,位于西和县石峡镇坛土关村西南200米,刻于石峡河西岸青石崖壁光滑平整的石面上。唐代,距地面0.5米,幅宽0.8米,高0.9米。字体楷书竖行12行,计210字,部分字迹漫漶不清,能辨者约190余字,碑文记载唐开元年间开凿石峡新道的过程及歌颂修路官汉阳郡太守赵承功绩。尾题“时开元□□□□”(图5:新路颂摩崖石刻拓片)。石峡新道,大概就是:沿望子关向东北沿平洛(经团庄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翻越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到石峡镇(沿石峡河北上,唐开元年间“新路颂摩崖石刻”)、西和县城、石堡、长道镇(古长道县)、盐官镇(盐关)到天水;或者向东经成县到达天水的古道中途经西和县石峡镇石峡河(坛土关村)的一段。
另外一条线路是西线:
沿康县望关——佛崖——米仓山——安化——武都——两水——石门——角弓——沙湾——两河口——官亭——宕昌——岷县——临潭、卓尼[Microsoft1] ,进入甘南藏区,进而到达青海藏区进行的茶马交易。
这条道路就是接续唐宋时期的洮、岷州至长安商贸古道的宕州——岷州段,时间上应该较晚,约兴盛于明代晚期到清代,可能与茶马古道“川藏道”有联系。宕昌县甘江头乡的明嘉靖二十四年通北口崖墨书题记,位于岷江向南汇入白龙江的“宕昌县城—官亭镇—两河口”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陇南到甘南藏区的茶马贸易通道上,是川茶(也可能有康县本地产茶)北上进入藏区的必经之地,其中,“两河口”是岷江和白龙江的汇合处,两河口以北路段,是沿岷江河谷北进,最后经官亭、宕昌、哈达铺,沿迭藏河到岷县进入藏区,此古道沿岷江上还有:邓邓桥栈道遗址(宕昌县官亭镇邓桥村)、明崇祯九年复修邓桥摩崖(宕昌县官亭镇邓桥村)、康熙己酉(1705年)刊“天沆永博”摩崖(舟曲县东山乡谢家村侯儿坝岷江西岸石壁,与宕昌县化马乡隔河为界)[4]、青林岭子握桥(宕昌县官亭镇官亭村)等等遗存可以见证古道线路的历史;两河口向东南到武都(古阶州),向南可到文县,走“阴平古道”入川,向东可达望子关,向南折经康县出陕西,向东经成县、徽县等,分别也可以出甘入陕、川。两河口向西,可到舟曲(古西固),再往西北,进入峰贴峡,一直可到藏区。
据《康县志》关于历史上康县境内五条骡马驮道[5]的记载,结合历史的实际,我们可以大致画出以“望关”为中转点的四条走向的古道线路。需要说明的是,古驮道与茶马古道还是有所区别的,古驮道未必是茶马古道,而茶马古道必定是古驮道。除了上文已述及的北线、西线外,还有东线、南线。
东线,即望关至陕西路线大致走向是:
望关—长坝—巩集—云台大山岔(古散关)—白马关—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南驿)—窑坪出境,经陕西木瓜园[Microsoft2] 到略阳,再往东可到汉中;
其间的“大山岔(散关)—大南峪—窑坪”段,文献记载早在东汉建宁年间由武都郡太守李翕督修过。“窑坪东行50里,至罝(ju)口,是陕甘两省交界处。罝口,汉时名析里,汉时李翕主持建造的析里大桥郙阁栈道即位于此,有著名的《郙阁颂》摩崖颂扬其功德,位于嘉陵江边今宝成铁路徐家坪车站南嘉陵江西岸山岩上。
南线,即望关至四川路线的大致走向是:
望关—长坝—黑马关—咀台(康县城关)—岸门口—三河坝—铜钱—阳坝—托河出境,经陕西燕子砭可南下四川。
也就是说,四条支线交汇于望关,其中东线、南线分别是陕、川进入甘肃的必经之道,北线、西线是茶叶等物资北上或西进的大道。望关作为交通关口,其位置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自川陕向西进入西番,康县是必经之路,望关是名副其实的“茶马贩通番捷路”,因此康县茶马古道是川、陕、甘道和川、甘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支线,是往西部番区贩运除了康县自产茶叶之外,大部分的陕、川等地源源不断向西部输送的川茶、陕茶和湘茶。不过,随着清代茶马治边政策的松弛和最终废除,这种茶叶的贸易到了清代中后期不再是单纯的官营式的“茶马互市”,私茶商人的增多,茶马交易中茶多马少,甚至最后不再有马的交易,只是茶与布匹、食盐等民用品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