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西和县第一中学 魏泽民
内容提要:
陇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渊源,一向就是联系西南和西北以及中原经贸活动的重要地带。“陇道”和“蜀道”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还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国家实行茶马治边政策的重要地区,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活动在茶马古道陇南段上的古代脚户和背脚子,在中国古代西部经贸活动和巩固边防方面发挥过重要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 陇南段 脚户 背脚子
一、自古茶叶为“尤物”
茶叶原产于中国。早在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中72毒,乃以茶叶解之,遂发现了茶叶可以食用。初为口嚼生食,后又煮羹饮用,还可做菜吃。到西周时期,茶叶成了贡品和祭品,为了便于保存,必须晒干,才有了后世加工过的茶叶。据说三千年前,巴蜀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树,西汉时茶已经成了巴蜀人的常用饮品,并且出现了茶叶交易。西汉宣帝时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字子渊,四川资中人)在其《僮约》(即奴隶卖身契约)中就有“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一说武阳买茶)的说法,规定僮仆必须为主人经常煮茶,洗涤茶具等,还要做小买卖,到绵亭买席,武都(阳)买茶等。这是有关中国茶叶贸易的最早文字记载(虽然有人认为这篇《僮约》是后世人以西汉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不足为据,但我仍相信是真有其事),这一记载也说明那时就已经开通了从四川成都到甘肃陇南的商贸通道。因为古武都(今西和县洛峪镇)一带并不产茶,所买之茶只能来自四川、陕南和陇南南部一带的产茶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史稿》和《中国通史简编》里就明确指出:“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而这里所说的“武都”,不是指现在的陇南市武都区,而是指秦汉时期“氐羌杂居”的“武都”,也即现在的西和县洛峪镇一带(参阅袁智慧《洛峪镇——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2005年3月21日《西和文史资料》第121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进一步扩大,并开始向海外传播。在北方,当时中国商人在西北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丝绸之路的畅通,以茶马交易的方式,中国茶叶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参见丁运苍《茶马古道探源》,200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向东,则传入日本、朝鲜一带。唐代还出现了有关茶叶研究的专著——陆羽的《茶经》,饮茶成了文人雅士和僧道的一种雅好,普通百姓也喝茶。两宋时期,文人斗茶已成风气,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并出现了茶艺表演和茶道。元明清以来,茶叶就成了中国上流社会最重要的饮品和馈赠礼品。直至今天,中国仍是茶叶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人对茶叶情有独钟。
二、悠悠千古茶马道
北方和中原大部分地方不产茶,茶叶只能从南方产茶区贩运而来,而茶马古道就是古代西部最主要的茶叶运输线路。茶马古道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一样重要的古代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之路,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马帮挑夫的商旅之路。在茶马古道西南向西北延伸路段,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陇南与滇、藏、川、 桂、黔、陕、甘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使陇南地区成为川、陕经甘肃进入青、藏的必经孔道。
陇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渊源,自然成为联系西南、西北和中原的重要商道:北出天水,可与丝绸之路相接,通过河湟谷地,进入青藏高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天山南北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东出康县和两当,可通陕西,进入中原;也可南下四川、云南,通往印缅和东南亚。所以,陇南自古就是商贸活动的重要地区。早在先秦时期,秦人就在西汉水上游地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他们虽然以农耕和畜牧为主业,但因为秦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和浓厚的功利性色彩,所以一直重视商业贸易活动。从当年中潏占据西垂立邑兴邦到嬴政(赵正)一统天下,西垂故地一直是秦人用心经营的祖宗陵寝之地和重要的战略后方,驻扎在西垂的女防一族始终与同宗的季胜、孟增族保持联系,在西汉水上游的西礼成康与渭河流域的天水地区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主要交易牛马、食盐、玉石、粮食、铜铁等商品,商贸活动成了他们谋生图强的方式。后世礼县盐官镇发展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参见赵琪伟《礼县红河流域的早期秦文化遗俗》,2010年5.10.《文化陇南·秦文化专号》)。到了汉代,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于元鼎六年在陇南北部原西犬丘之地设置陇西郡西县,对这一地区继续实行有效管辖。
按甘肃著名学者祝中熹先生的说法,在汉中与关中之间,自古就有一条绕过秦岭山脉的“陇道”:从汉中出发,先沿着汧水河谷西行,翻越陇山,再经过现在的马鹿、恭门、张家川、至古略阳(今清水县),再经清水河至天水,然后向西南进入铁塘峡,再沿西汉水至盐官、祁山,南入建安河谷(即今之西和河的大弯峡),然后折而东行,逆南坑水(今西和县东河)而上,越过横岭山、青羊峡,经石峡河进入现在的成县,再折而东行,进入阳平关、窑坪,就与西南茶马古道联通为一体了。这条道路似乎迂远,但相对平坦。陇坂虽然高峻,车马尚可通行。一旦渡过渭河而进入西汉水流域,则抵达汉中就十分畅顺。战国以前,西北地区与四川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条“陇道”实现的。川陕甘脚户的马帮到阳平关后,先进入康县的窑坪。窑坪是过去靠茶马古道而繁华起来的一座集市,商队云集,交易活跃,在此交易的农副土特产品量大类多,这些商品通过茶马古道运往全国各地并转运到南亚、东南亚地区。从窑坪过大南峪(古南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乔家山,进入关门沟,再经寺台、大堡、巩集,过菜子垭、长坝,到望子关岔路口。至此分路后,一路过歇马店、甘泉,翻米仓山,到现在的陇南市武都区,可通甘南的舟曲(古沓中);或过宕昌,经岷洮,到兰州,直通到青海、西藏。另一条则从康县沿平洛河北上,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官渡到成县小川,穿越西狭,到西和、礼县和天水(参阅祝中熹《“西”邑衰落原因》,陇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陇南文史》第四辑)。陇南这段茶马古道虽然是茶马道上的一段支线,但也是川陕经甘肃进入青海、西藏的要道,交易的主要商品是农副土特畜牧产品如茶叶、马匹、土布、蚕丝、药材、麻纸、核桃、木耳、栗子、柿饼、毛皮、天麻、麝香和食盐等。
宋南渡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导致了西南茶马古道的开通,而西北茶马道则显得相对萧条了,到明朝又恢复了西北茶马道,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官营的茶马交易终结。
三、茶马互市治边策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作为治边策略。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蒙古回纥地区驱马市茶,开创了茶马互市的先河。马匹作为古代重要的战略储备,朝廷一直非常重视。为了扩大西北、西南茶马贸易额度,朝廷诏命汉阳郡太守赵承修建了从成州至秦州必经之地——南龙门谷(今西和县石峡镇坦途关一带)栈道,并在今天的西和县石峡镇坦途关双石寺,留下了一则开元二年的摩崖石刻题记——《新路颂》,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汉阳郡太守赵承奉旨修筑南龙门谷栈道,历时十年竣工的史实。近年来在康县望子关发现的《茶马贩番捷路》石碑,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了这条线商路就是从秦州过成州、通往康县窑坪,再往汉中或阶州、文州一直到成都的茶马古道分支,也是古蜀道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由于西夏和契丹的崛起,北方的茶马互市主要活跃在陕甘地区,而陕甘交界的陇南地区就成了交易的重要市场。交易马匹的茶叶就地取才于陇南、陕南和蜀川,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通过古蜀道和陇道,从事茶马贸易。
甘肃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还在甘南舟曲(古“沓中”)石门沟栈道发现了北宋皇祐四年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记载了当年十月尚书屯田员外郎兼判阶州事朱处仁经石门沟栈道巡检关隘城寨的情况。沓中是古蜀道西线的交通孔道,唐宋以后逐渐形成茶马古道,成为蜀茶北上的必经之地。为了活跃茶马贸易,获取更多的战马,北宋还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九月和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分别在岷州和秦州设置铸钱监,铸造铁钱和铜钱。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在包括现在陇南市的西和、武都、康县、文县在内的川陕边境开设了八个茶马场进行茶马交易。绍兴年间,宋金议和,南宋又在沿边的西和州威远、旧州(今宕昌理川)、岷州胜闾(今岷县闾井)等地设置博买铺,与金人控制的秦陇地区通商贸易,主要是购买战马。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吴挺奉诏在西和、阶州、成州开设茶马市,购买番马,并将所买番马赶往宋孝宗所在之江南行宫,以备行宫防卫之用。此时茶马贸易更加活跃,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在西和一州,就交易番马3000匹,居诸州之冠。此后因战事不断,茶马互市一度中断。到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茶马司在西和等州设置丰草监,以养军马。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又设置西和马监。直到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金再度议和,才重开边境茶马场,茶马互市得以恢复。
明代又恢复了被元朝一度废止了的茶马治边政策,而且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重要手段,官营茶马贸易一度辉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参见参见丁运苍《茶马古道探源》,200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贩运私茶的商人增多,官营茶马交易“费茶多而获马少”,所以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最终废止。
茶马互市的治边政策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时近千年。在茶马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和马蹄,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创造了影响深远的茶马文化。
四、茶马路上的脚户和背脚子
官营的茶马贸易废止后,民营的茶马贸易就相对活跃起来了,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是成千上万辛勤的脚户、马帮和肩挑背负的苦力“背脚子”。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嗒嗒的马蹄声和挥洒的汗水,开辟了一条从西南通往西北和中原以及全国各地乃至域外的 经贸之路。至今,西和秧歌曲还在吟唱着《下四川》。
在过去,交通极不方便,商人贩运商品,全靠人背畜驮,其中,专门用牲畜从事长途贩运业务的人被称为“脚户”,而靠人力肩挑背负,贩运商品的人,被称为“背脚子”。大的客商,往往雇佣脚户的马帮来贩运茶叶等商品,而小的客商则雇佣背脚子去背“茶背子”和“糖背子”等商品。背脚子在旅途中的食宿全部由客商负担,每日三餐吃的基本上都是粗粮,只管吃饱,少油缺盐,几乎没有蔬菜副食,可是背的“背子”实在太重,而且往返都要背“背子”。商人们去四川成都一带“盘茶”时,下四川背的是陇南当地的土特产,回陇南主要贩运的是茶叶、番马、药材、砂糖、皮毛,有时也贩运鸦片。背脚子每人至少要给客商背一百八十斤重的商品,力气大的还要给自己捎带二三十斤。他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三步两打柺”,每日行程五六十里,往返一趟得花七十多天的功夫,一趟“背子”背回来时,“茶背子”上靠脊背的一层茶往往被汗水浸湿并长出毛来,如此辛苦,才赚得12——20个银元,在西和当时能籴一石(700斤)小麦。
背脚子从东家出发前,雇主家要备酒菜招待,此即“启程”;在中途遇到饭馆也要招待,这叫“打牙祭”;在四川茶园背上“茶背子”上路时,雇主要给背脚子每人送1斤茶,背“糖背子”时则送1对糖(红白分包,5斤为1对),这算是老板给背脚子的一点小费。背脚子返回后“歇脚”,雇主还要再招待一次。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脚户和背脚子们为预防意外,交流信息时多用行话,即“黑话”,并且有很多忌讳:如称土匪为“线子上的”,称小偷为“梁子上的”,偷来的东西叫“水上来的”, “炝浆水”说成“热酸菜”,忌讳“炝”字,因为“炝”与“抢”同音,最怕遇上土匪杀人掠货。背上“背子”上路前,一般忌讳用火烫豌豆吃。把到站了说成“拢了”,船靠岸了说成“拢岸了”,拾东西说成“拣东西”,返回时,叫“涨了”,水被打翻了,叫“小溢了”,背的茶背子倒了,叫“抓了”,打柺休息后准备抬脚,叫“提柺”,泡馍馍吃,叫“碎上”或者“掐上”,不说“泡上”,东西丢了,说是“落了”,货物短缺了,叫“货空”。水深叫“厚”,水浅叫“薄”,杀鸡叫“宰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别叫起、览、斜、缠、盘、乃、新、考、稍、齐(参阅黄金鼎《西和商品运转中的“背脚子”》,见2004年8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所编《西和文史资料》第二辑)。
从满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废止官营茶马贸易,一直到解放后的1955年,脚户的马帮和背脚子在高山深谷中的茶马古道上蜿蜒穿行了二百多年后,才完全消失在了历史的时空里。
五、茶马古道是一笔可资发掘的珍贵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沿途,因脚户、马帮和背脚子们的活动而形成了众多的客栈、驿站、街道、集市、村镇、关城、桥梁,以及专门为马帮和背脚子服务的人员和行业,这些马帮、行业及其人员,带动了沿途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沿途社会的发展。马帮和背脚子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在茶马古道上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脚户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正如一些研究家所指出的,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为生存而探险并开辟了茶马古道的开路先锋。一条条曾经辉煌过的茶马古道,就是他们用脚板和马蹄踩踏出来的一条条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之路,就是一条条多民族多宗教的融合之路,就是一条条异彩纷呈的民族民俗文化走廊,也是一条条精神超越之路。每当马帮踏上超乎寻常的艰险征程,就是一次次生命体验之旅,灵魂的升华之旅。
一千多年来,茶马古道一直就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大走廊,连接着沿途不同风俗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民族,进一步促进了西南、西北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搞活了商品市场,发展了当地经济,促进了西南、西北边疆的社会进步,实际上也巩固了边防。
与此同时,异域文化的传入和本土文化的外传,使茶马古道沿线的文化、风俗、宗教、艺术以及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也得以广泛传播,并通过茶马古道进入了中原。在茶马古道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用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多神秘的色彩。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茶马古道上马帮和背脚子们的商贸活动终结了,但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探险足迹、铃铛的清响,还有背脚子们打枴放哨时的号子,沿途的惊险经历和发生的种种故事,以及对茶马贸易及其茶马古道文化的记忆,则又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上承“刑天舞干戚,猛志故长存”的不屈精神,下启现在陇南的龙昌路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造一座座永恒的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荣耀与光辉。
今天,我们研究茶马古道及其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挖掘它在古代国内外商贸活动中为沿途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打造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的走廊,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