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章内容

茶马古道对推动康县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与影响

袁举忠

崇山叠翠,风光秀丽,万物化醇的甘肃康县地处祖国大陆的腹地,扼陕、甘、川三省要冲,在历史上既是古代氐、羌民族居住地,又是中原、巴蜀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带,也是先秦、三国和太平天国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迄今考古发现的康县茶马古道遗址又为研究挖掘康县茶马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平台。

茶马古道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概念,是我国丰富的文化路线遗产之一,它是指自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西南的汉、藏等民族间以进行茶马交换为主而形成的庞大的商贸交通网络,它是以青藏道(甘青道)、川藏道和滇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其地跨、甘、青、川、藏、滇等省,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甚至远达欧洲。通过对茶马古道康县段古遗址、古桥梁、古浅道、古渡口、古店铺、栓马桩、石马槽等遗迹和望关乡石猫梁石碑碑文考证推断,无可置疑地证明了康县是自川陕向西北进入青、藏少数民族地域的古老商贸通道必经之地,是“茶马贩通番捷路”,是茶马古道川陕甘道和川甘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交集地带。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康县茶马古道线路主要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是从汉中、茶店、接管亭经略阳进入窑坪、兰皋古镇(大南峪)、七防关(大三岔)、白马关(云台)古洞流泓桥,大堡、巩集、翻柴子垭、长坝到达望子关岔路口,这是从川北、陕南进入甘肃并到达青海、西藏的主要通道,属于川陕甘道。南北走向的是从四川青木川、经陕西玉泉坝进入太平柯家河、青香炉古桥栈道,阳坝古镇、铜钱魁星楼旧址,白杨、贾安、岸门口、咀台过黑马关到达长坝段庄与东西线路相连接,属于川陕甘道的南部主线,从阳坝古镇到陕西燕子砭的通道为支线。另一条是从文县、武都进入望关、向东北沿平洛河,经团庄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翻越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羊宫岩栈道、犀牛江古渡口到达昌河坝,向北到达西河至青海、新疆,向东到达成县至天水、西安等地,这是康县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往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川甘道的辐射。

翻阅部分史料《陇南地方史概论》载:“北宋时阶州、成州、文州设茶马司,南宋时阶、文、西河、岩昌设茶马场。”至今文、武、成、康几县不少地方称集为“场”,即是茶马场称谓之沿袭。《武阶备志》载:“乾道初,宋朝每年购马9000匹。淳熙以后,每年增至10000匹。”《中国史稿》转《康县志》载:“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往武都,卖给西部游牧部落。”《康县文史资料》中有“康境窑坪是陕、甘、川交通要道(驮道),也是川、陕、甘商品输出运入的必经之路,是主要商品集散地。四川的茶叶、手工艺品、白酒等,经安康、翻巴山,过汉中,走略阳,到窑坪,驮运至兰州、青海、宁夏及各少数民族地区。有名的“城口毛尖”紫阳“陕青”、云南“窝窝茶”、万源的“万子茶”,清香细腻,深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喜爱”的记述。《宋史·食货志》中又有:1082年(元丰五年),茶场大提举(主管茶叶交易官)陆师闵上书朝廷提议“文、阶州接连,而茶法不同,阶为禁地,有博马、卖茶场,文独为通商地”。要求文州亦禁茶叶民间交易,官买茶叶。《阶州直隶州续志》中有“是年五月(1083年)提举陕西买马司上奏朝廷,阶州增茶价恐怕影响蕃部不来买马,请求相应提高马价抵偿茶价上涨额。如蕃部卖马不愿以茶抵价,可以钱、帛支付马价”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康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茶马古道康县段不但历经时代悠久,而且辐射地域辽阔,它不仅是一条古代商品贸易的民间重要通道,而且是受统治者支配,由官方控制垄断的茶马交易窗口。千百年来,统治王朝采用“以茶奴番,以马治边”的手段,明令民间禁止私贩茶叶,导致民间蓬勃兴起的茶马互市与官营茶马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后来不得不放宽私茶禁令,茶叶改由民间经营,通往西北少数民族的沿路集市上,呈现出了茶叶堆积如丘,载行如蚁的繁荣景象。

康县茶马古道是在青藏道即“唐蕃古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承担藏、汉之间以茶马贸易为主的商贸道路,它不仅是一种含陆地、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商贸通道,它还代表了康县氐羌民族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难度的商品、思想、知识文化持续不断的次交流。因此,康县茶马古道作为一种文化路线,其内涵不仅是茶马互市的载体,它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民族古道、盐运古道、马帮古道、滇僰古道等,不仅指线路中有形物质遗产存留至今的意义,更在于历史文明与现实沟通互动而注人的新意。研究康县茶马古道文化路线和茶马互市的兴起,不能单纯研究通过一种古老而具有延续性的商品贸易传播方式,而在于深层次研究它在促进康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民俗、饮食、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进步影响及社会价值。我就从挖掘、整理、保护、宣传、发展康县茶马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浮浅地谈点看法:谬误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教正。

其一,茶马互市丰富了康县饮食文化。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是通过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人传输于康县。长期以来,聪明睿智的康县先民们通过与马帮队伍的亲密接触,渐渐学会了饮茶,并且根据康县山大沟深,劳动强度大的特点,总结摸索出了康县特有的喝茶方式和饮茶要领。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饮茶方式也演变为多样性,具体来说有泡茶、面茶、罐罐茶等。泡茶是将一小撮茶放入杯中,用烧沸的水浸泡后,即可钦用,可起到解渴提神,消除疲劳的作用,这种饮茶方式普遍流行;面茶是面食和茶水结合而成的流汁食饮物,把饮茶和吃食两种程序合二为一,进行调和而成。面茶中除了茶、面、各种香料外,还加入蛋类、肉类、干果类的臊子,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保健滋补饮食,这种饮茶方式主要在康县的平洛河、云台河、大堡河和长坝河一带流行;罐罐茶农村又叫青茶,是用拳头大小的陶制茶罐煮熬,一次多则两三口,少则一半口,以色淡无味而叫败,既解渴提神又节省了茶叶和水。这种饮茶方式在康中、康北比较流行。当然也有喝茶成瘾的,一天喝三、四次之多,走到谁家喝谁家,人们把这种人叫作“茶瘾客”。随着时代的推移演变和文明的进步,各商贸城镇茶楼、茶店、茶庄星罗棋布、琳琅满目,茶叶的种类有绿茶、毛尖、银毫、砖茶、花茶、红茶、铁观音等,饮用的茶具和配料都越来越讲究,特别是“三炮台盖碗”最为流行。另外人们还用茶煎茶果、煮茶蛋等等,这充分说明茶马古道对人们的饮食文化进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它与康县原始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康县兼容并蓄,独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起到了抛砖引玉、增花添彩的作用。

其二,茶马互市深化了民间宗教、民俗文化。在康县境内茶除了饮用外,已在政治、思想、宗教、民俗、文化领域注入了特定的意义,茶可作为上等礼品走亲送友,一般走岳父母、姑、舅、姨等长辈近亲时必须拿茶(其他礼品搭配在一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然就表示对长辈的不尊敬,不孝顺。走同志、领导有时也拿茶。另外,农村还把煮好的茶水用来祭奠祖坟、祖先,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有宗教信仰的人还经常用茶水敬神、敬佛、敬灶爷、敬天地,俗称“达奠茶”。修造房屋的人家还把用茶壶煮好的茶洒倒房梁上,俗称“上梁茶”,象征着今后的日子永远富贵吉祥。相亲、定亲时首先要打探女方茶饭手艺咋样,结婚娶亲时还要给娘家贵门中亲戚行茶礼、上糖茶,以及民间还流行茶艺表演、茶歌对唱等等,是茶把不同信仰,不同民族连为一个理想的共同体,成为民间走亲访友,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交娱乐的重要方面,真正体现了“杯中乾坤大,茶里世故深”的真实涵义。这些都与康县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的兴起有着难以分割的必然联系,也显示了茶马文化与康县宗教、民俗文化相融汇的基本特征。

其三,茶马互市促进了茶业生产。康县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人把珍贵的茶籽带入康县,种植于此,为后来的大规模种植茶树奠定了基础。据调查,康县南片的茶树坪、茶树沟(后改为麻地沟)等地就有许多成片的野生茶树,生长旺盛,现存的阳坝镇太平村麻地沟老鹰茶树,树龄达几百年,可算是阳坝茶树中的老寿星,树高约5米,直径约0.3米,人称“老鹰茶”。相传清朝时期,这里连年灾荒,病疫流行,民不聊生,忽从南方飞来一只老鹰口衔茶籽,埋于此处,随后就长出了壮实翠绿的茶树,患了头痛眩晕病的人采来树上的鲜叶煮水喝后,高烧即退,病情痊愈,于是民间传说不一,有的说衔茶籽的老鹰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显灵,有的说是药王爷变化,把功绩都推到了“老鹰”身上,其实不然,那些茶籽是康县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人,传递给当地的先民们种植而生,当时为了避免不违反官府“民间不得贩卖私茶”的禁令,而把这份功绩推到“老鹰”身上,而真正有功绩的是勤劳勇敢的茶马人和康南的先民们,是他们播下了这永远不灭的希望火种,而且呈燎原之势,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特色立县,南茶北桑”发展战略的拉动下,以茶业做“文章”,创品牌、促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种茶面积不断增大,产量不断提高,茶产品跃上了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的宝座,获得了国际名茶金奖,走上了与时代同步的轨迹。

其四,茶马互市激活了商业发展。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各种物产商品源源不断流入康县境内,四川、云南的茶叶、布匹、手工艺品,藏区的牛、马、羊、毛皮、香料,青海的青盐,兰州的水烟等与康县产的核桃、木耳、土纸、蚕丝、中药材交流畅销。茶马互市的盛况,逐渐为其它各种形式的物产交流所替代,山大沟深,封关自守的康县一跃成为商贸流通的繁华地带。据考:明清时期窑坪街就设有“大有海”、“大有义”、“福盛昌”、“隆盛通”、“大盛恒”、“复盛堂”等十大商号;窑坪街旁伫立的“茶马义市”古老石碑足能证明往日的繁华与荣耀。纪常镇(今岸门口镇)就设有“永兴东”、“永兴珠”、“三盛功”、“兴盛隆”、“松和丰”等商号9家,古兰皋、白马关、大堡、长坝、阳坝等商贸古镇就更加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货物如山,人欢马叫。我的祖辈就曾在长坝老街开一货铺,经营茶叶、水烟、木制品等杂货,后因一场官司赔了本,转行经营铁活铺,进行打铁,除了打造铁器农具外,主要打造茶马道上马帮所用的马镫、马环、马錣和马铃等,深受马帮喜爱,远近闻名,生意红火,打造手艺接辈相传,直至解放初期。至今年龄偏大的老者,还把我称为“铁匠后人”。几百年后,我虽听不到茶马古道上的叮当铃声,听不到祖辈们铿锵有力的打铁声,这些无疑被现代科技的汽车马达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所代替了,但每当看到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这些遗物时,我便陷入了深深的情思之中。

其五,茶马互市的兴起,拉动了康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通过茶马互市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等牲畜引入康县,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了畜力,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上世纪前,康县境内常用马匹碾麦、拉犁、驮运东西,马匹成为农村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农用牲畜。二是通过茶马互市把四川、云南、陕西的茶叶引进,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强化了康县的茶道文化事业,刺激了康县茶业的生产、加工、制作和营销的不断发展。三是茶马古道康县段是西南连接西北的重要通道,是茶马互市的黄金地段,康县境内的窑坪桥,白马关古城、羊官岩古栈道,药铺沟三功桥,团庄龙凤桥,青香炉古石桥等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文化遗存,文物考古者在望关发现的“茶马贩通番捷路”碑刻又是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这些都为康县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打造以康县茶马文化为载体的民间民俗文化、太平天国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大了对交通道路的基础性建设。千百年来,生活在气候复杂、山高谷深、封闭落后地区的山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坚持不懈,顽强抗争,终于开凿、踩踏出了这条承载历史文脉的重要生命线,为西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五是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随着茶马古道的连通和茶马贸易的发展,各族人民的接触日益广泛频繁,许多内地商人还与少数民族人通婚迁居,学习汉文化,这些活动都加深了与各族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了友谊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开发和文明进步,在维护多民族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悠悠岁月,世事更迭。当我们再次踏上茶马古道寻访之路,进一步研讨康县茶马文化遗产时,昔日驮队马帮队伍的清脆铃铛声已过去了,驮道上沉郁的山歌与纤夫们悲凉的号子声远去了,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沧桑古道、遗址、栈道、渡口、古桥、村镇仍然犹在,我已分辨不出那些荒径承载过瘦骨嶙峋的脚掌,那些卵石磕碰过带血的脚趾,这一切的一切,都随历史的岁月而风干凝固,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深思,在深思中我为先辈们的勇敢而骄傲,为先辈坚忍不拔的精神而震撼,我要把这种喷射着千古文明的“茶马精神”铭刻于心,永远前进,前进!

   来源:[康县博物馆]   
上一篇:茶马古道对康县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茶马古道陇南段上的“脚户”和“背脚子”

图片新闻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