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肃入四川的古道——阴平古道、“西固古道”(经舟曲、文县境段)
从甘肃进入四川的古道,除了上文提及的康县境内的望关—长坝—黑马关—咀台(康县城关)—岸门口—三河坝—铜钱—阳坝—托河出境,经陕西燕子砭可南下四川,还有一条进入四川的路线是:以天水为起点,经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从文县分出两条支路,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至碧口入川,进入青川县境而后至平武,另一条是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入川直达平武。从平武经江油至绵阳,这条古道与“金牛古道”合二为一,通往成都;而从甘入川的古道,因古时文县称阴平,南北朝时,氐族首领又在此建过阴平国,因此被称为阴平古道。阴平古道在秦汉之前就被开凿,三国末期魏将邓艾奇袭蜀国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条道路是否也作为“茶马互市”性质的茶马古道,担负起川茶入甘、再沿已有的到藏区的商道进行茶马等的贸易,目前没有详尽的考察作为依据,只能是一些初步的推测,有待以后开展专题调查。
石门沟栈道遗址[6],位于舟曲县城东南大川镇境内石门沟峪口,此地为峡谷地带,呈东南—西北走向,峪口开阔平坦,峪底有石门沟溪流,邻白龙江峪口地段依山对峙两座石崖,酷似两扇石门,故名(图6:石门沟地形及栈道遗址)。石门沟也是位于“陇蜀古道”上的一条重要线路,其线路走向部分与“阴平古道”重合,因其主要在舟曲县境内(舟曲故称西固),在此暂且称作“西固古道”。石崖壁分四层遍布栈道桩眼,另东侧崖壁在高出河床90厘米处有宋皇祐四年(1052年)摩崖石刻1处,阴刻103字(图7:石门沟北宋摩崖题记)录文如下:
圣宋皇祐四年孟冬尚书屯田员外郎□判阶州/
事朱处仁自十六日之本州故城□峰贴城平定关/
点检城寨后廿三日过此又巡历至武平沙滩诸寨迥/
廿五日题记河口镇西石门硖东壁上左班□□□/
马向宣右班殿直巡检李士宗福津县尉王□□行/
图6 :石门沟地形及栈道遗址 图7 :石门沟北宋摩崖题记
该摩崖记载了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冬尚书屯田员外郎朱处仁巡察阶州境内峰贴城(今舟曲县峰迭,峰迭寨遗址尚存)、平定关(今舟曲县坪定)、武平(今舟曲县武坪)、沙滩(今舟曲县沙滩)诸城寨时之情形,对于研究宋代舟曲的军事及其历史以及甘川“陇蜀古道”、我国西北、西南的“茶马古道”的历史都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茶马互市的马匹来源问题,在《宋史·兵十二·马政》记载“盖南渡前,市马分而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邮,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7],可见当时川西的茶马互市仅为羁縻诸少数民族而已,实际大量的战马来自西北的茶马交易。在北宋灭亡之后,甘肃境内的白龙江以北地区被南下的女真族金国所占领,南宋所占的西北地区买马场仅剩下秦州买马司管辖的西和州宕昌寨买马场和阶州(武都)峰贴峡买马场,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甘肃转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舟曲石门沟宋皇祐四年(1052年)摩崖石刻题记中所提及的峰贴城寨,就是现在的舟曲县峰迭古城遗址,位于白龙江西岸的冲积扇上,是宋代重要的茶马互市的买马场所在地,历经南宋、金、元而不衰。
舟曲石门沟,是自白龙江河谷流域翻越峡子梁山口到拱坝河流域乃至白水江流域最终到达四川的必经道路之一,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摩崖石刻,是这一时期石门沟栈道作为古道的有力证据。自清代以来到民国,石门沟通道也一直是民间通向四川的“茶马古道”。据舟曲文化馆参与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同志调查走访了解当地老者讲:自舟曲到四川,从白龙江河谷去武坪必翻峡子梁(通向峡子梁的道路有三条,东南一条是从宕昌县沙湾镇过白龙江上山到峡子梁,中间一条是石门沟到峡子梁,西边一条是从舟曲县南峪乡经磨儿坪到峡子梁),从峡子梁到武坪乡再到拱坝河谷的插岗乡,一路折向西南去四川黑河南坪(今九寨沟县黑河乡)。从插岗行至博峪乡境内,翻青山梁到黑河若那寨,多为贩卖鸦片、药材等生意;另一路为贩卖茶叶、中药材生意,从插岗翻插岗梁到博峪乡的第二坎村,再翻野猪关梁到白水江流域或沿江而下到文县、碧口,再到四川青川、江油中坝,或者沿九寨沟县双河乡翻黄土梁到平武,再到江油中坝,均为茶叶生意。
再者,在文县境内几处古栈道或摩崖石刻,处在由四川九寨沟县沿白水江东进文县境,经武都(古阶州)、成县(古成州)的古阴平古道上,对于研究文县境内的古道交通有着重要意义。
文县石鸡坝乡边地坪行政村西约2000米处的白水江南岸,有一处清雍正时期的摩崖石刻题记----马尾墩摩崖石刻[8],在距地面2米的天然石凹处,高2.2、宽1.15米。摩崖题记中间为楷书竖行“秦蜀交界”四字,字径长50、宽40厘米,四个大字左右侧楷书竖行64字,自右至左录文如下:
四川南坪营所所属关外八寨/
马尾山寨盐土山寨草地沟山寨杨家湾山寨/
登龙山寨水田山寨固水沟山寨邪坡寨/(以上为右侧题记)
秦 蜀 交 界
雍正七年□□二十六日/
松潘卫守备罗林刻石/(以上为左侧题记)
摩崖题记文字多有不清,据当地人讲,摩崖上方石嘴原刻有“秦蜀咽喉”四个大字,20世纪70年代因雷击坠入江中。该摩崖石刻对研究甘川交界处的行政区域变化及茶马古道交通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图8:马尾墩摩崖石刻)。
边地坪行政村西2000米的白水江南岸山上,还有一处摩崖石刻群:大字“秦川锁钥”,高2.2、宽0.93米,尾题“大清光绪□□年”,并有书丹人及篆章2枚,字迹模糊难辨。字径高80、宽70厘米。旁有摩崖“恭颂德政碑”一面,高2米、宽0.8米,正楷,77字。距大字摩崖以西200米路旁有二面“新修路碑记”,该处摩崖题刻对于研究甘川交界行政区划变革有重要价值(图9:边地坪摩崖石刻群)。
边地坪村白水江南岸的这两处摩崖石刻,相隔不远,都是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尤其所记清雍正七年(1729年)四川南坪营所所属的关外八寨:马尾山寨、盐土山寨、草地沟山寨、杨家湾山寨、登龙山寨、水田山寨、固水沟山寨、邪坡寨,此地归属松潘卫管辖,属四川南坪营所。其山寨名称及行政隶属关系都记载得清楚明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清朝雍正时期川甘交界地区行政区划和边界划分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与阴平古道、“西固古道”等有关的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历史见证,无疑也是“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由四川松潘经九寨沟进入甘肃文县的古道主干线上。
图8 :马尾墩摩崖石刻 图9 :边地坪摩崖石刻群
另外,在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滴水崖社北约2.5公里处有一处古栈道及摩崖石刻遗址——火烧关古栈道,地处火烧关山脉,山势陡峭,火烧关是著名雄关之一,险峻至极,为阴平古道关隘要塞。火烧关古栈道遗迹现存栈道孔若干,在东西绝壁上下分布四层,中间两层间距约1.8米,可能为栈道主体桩孔,上下层间距约1.5米,可能各为安装栈道下部支撑或上部遮雨设施的桩孔。关口以西有摩崖石刻,阴刻楷书残存可见的23字:“万历十四年九月内重修奉本府元功孔巷工冰凌丘大立”。此栈道可能较早修建,摩崖石刻所记可能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修栈道或道路的记载,遗憾的是现在所见的摩崖石刻题记并不完整,尚有部分文字已与部分栈道遗迹一同掩埋于泥土中了,所以除了纪年外,提供给我们研究的其他重要信息是不完整的。滴水崖的古栈道及摩崖,是文县与武都区古代交通的重要遗迹,处在由四川九寨沟县(古扶州)沿白水江东进文县境,经武都(古阶州)、成县(古成州)的古道上,也是研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考古遗存。
甘肃陇南地区,包括渭水以南的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这里是甘、川、陕交界地带。历史上,川茶北上入甘的古道主干道,都是经威州(今汶川)、沿岷江东岸北上茂州(今茂县)、松州(今松潘),分作东、西两路:
西路:松洮路,由松潘西北出黄胜关,沿今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进入甘肃境内,经叠州(今迭部)至洮州(今临潭),或向西进入草原,或北上经今郎木寺、拉仁关、博拉、合作、麻当、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接通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到甘南、临夏、青海等地藏区;从四川北上入甘进入藏区(今碌曲、玛曲、迭部、卓尼、临潭境),多走白龙江上游,溯白龙江西行进入草原或北上。有趣的是,红军长征中也经此古道的部分进入甘肃迭部境,即由若尔盖过包座河北上经求吉,沿达拉河谷北进住高吉(“俄界”会议旧址),再北出到旺藏(茨日那),然后才沿白龙江东进突破腊子口天险北上岷县。
东路:松扶路,由松潘北上翻甘松岭(弓杠岭)经九寨沟县(古扶州)、再分作二路:一路由九寨沟县沿白水江东进甘肃文县境,经武都(古阶州)、成县(古成州),另一路由九寨沟县西北至宕州(舟曲西,今宕昌)、岷州(今岷县),也即古阴平古道、“西固古道”。接入其它的几条古代茶马贸易大道(如:陇南到甘南、甘南到临夏),从而转运至熙、河、秦州及其它地方;除了上文已提及的文县马尾墩摩崖石刻、边地坪摩崖石刻群、滴水崖古栈道及摩崖之外,在今武都区境白龙江沿岸的险崖栈道遗址(武都区桔柑乡陈家坝村北1.5公里、白龙江东岸悬壁上,高出河床20~30米,北起龙床沟向南沿白龙江东岸延续500余米,残留石桩孔200多眼。桩孔方形,边长0.12、深0.14米,为武都经文县至四川的白龙江沿岸的古阴平古道之一部分,明代经过整修扩建)、观凤崖栈道遗址(武都区外纳乡上外纳村北1000米白龙江东岸观凤崖岩壁上,观凤崖又名“鲁贯崖”、“猫儿崖”,现残存栈道呈南北走向,长约20余米,宽仅剩10~30厘米的石桩。原栈道是在崖壁上凿石孔、栽石桩、铺石板面而成。栈道孔呈方形,边长0.14米、深0.14米。据清代《阶州志》载“鲁贯崖,即邓艾凿山入蜀之处”,“魏景元四年,晋公司马昭遣将伐蜀,邓艾同子邓志,武都而进,直抵阴平”。)是阴平古道此段历史悠久的明证。前文所及舟曲石门沟栈道及摩崖题记即是“西固古道”所在的历史遗存。
松潘,即古松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代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古城,现保存基本完好,城墙门堡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碟)、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楣,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事实上,松潘自唐宋以来,尤其元代以后,政治、军事地位尤显突出,明代早期到清前期也很重要,其管辖的地域大概包括现今甘肃陇南地区、四川西北部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等地,这就更加便利于川茶北上流通,有利于和藏区进行茶马交易等商贸活动,松潘实为川、甘两地商贸交易线路上的重要枢纽重地。